一觉醒来,孩子三岁[七零] 第46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团团低头看看书包:“爸爸是说这个吗?这个是二娃哥哥的。妈妈,二娃哥哥好厉害,他还会做衣服。”
  苏笑笑怀疑她听错了:“大娃的弟弟,三娃的哥哥,二娃做衣服?”
  “是的呀。”团团点头。
  苏笑笑转向张怀民:“那孩子不是才十来岁吗?”
  张怀民:“十一。”
  “这么小就会做衣服,他是天才吗?”苏笑笑更想问,难道他跟自己一样,或者跟林莹一样是重生的。
  张怀民失笑:“哪有那么多天才。宋老师是滨海的,滨海市革命闹得最凶的几年把一群老师教授弄到农村改造,有几人就在宋老师老家。宋老师寒暑假就带孩子回去住一段时间,请他们教二娃画画,好像还有什么国画配色。师长跟几个政委夸二娃的时候我不巧听到几句,具体学什么我也不是很清楚。”
  “能让宋老师千里迢迢回去,那几人都是名家大师吧?”
  张怀民:“可能。”
  “那怎么只叫二娃回去?”
  张怀民:“可能其他孩子喜欢的那几位教不了。好比大娃,我听人说他想当兵。回去跟他们学不如钟团自己教。”
  苏笑笑把他洗干净的碗接过来擦干净放橱柜里,“这就难怪了。”不由得想起孟母三迁择邻而居,“团团,二娃哥哥这么厉害,你跟他学学以后也会变得很厉害!”
  团团毫不迟疑地点头。
  张怀民看看放在案板上的表,“时间还早,你和团团去单位,剩下的我收拾。”
  “不用回部队?”
  张怀民微微摇头,没说今早凌晨三点全体军官最困的时候他吹响集合哨,负重训练到天亮,上午没什么事,下午上舰,“今天不忙。”
  苏笑笑拿着雨伞,牵着团团出去。到门口碰到吴双,吴双叫团团坐车后座,她推着车子和苏笑笑去单位。
  到单位看到墙上的日历,离中秋不到半个月,苏笑笑考虑到国人很重视中秋,翌日清晨就领着团团去副食厂,买两大箱便宜海货。
  副食厂工作人员帮苏笑笑送到家,苏笑笑看到被团团用来养水草的可乐瓶,陡然想起张怀民他弟之前给团团寄了很多又贵又不好买的洋玩意。
  张新民在财政部门上班,难免要和领导打交道,给领导一百斤粮票都不如送他一斤海参或干鲍鱼。这年头交通不便,处处军管,品相好的海参或干鲍鱼可比粮票难搞多了。再说了,领导工资高定量多,送他粮票就是锦上添花,人家根本不会往心里去。
  苏笑笑把粥煮上,让团团在家看着火,她去渔村看看。
  渔村很多人不认识苏笑笑,不敢跟她推心置腹,以至于苏笑笑在渔村半小时啥也没打听到,决定回头问问同事。
  到家属区路口,苏笑笑暗骂,出门忘了看黄历。
  “这不是苏主任吗?”调侃声由远及近。
  苏笑笑当没听见,直直地往家去。
  林莹犹如一拳打在棉花上,心里憋屈,大步追上苏笑笑:“有个当团长的丈夫就是好,不到半年就升为主任,难怪你愿意随军。”
  苏笑顿时觉着她可笑,甭说张怀民是副团长,就是团长,一个师有三个团,岛上还不止一个师,论资排辈也轮不到张怀民的妻子。再说,张怀民是首都工人子弟,非本地人,上无靠山,下无群众基础,部队首长凭什么偏向他。
  要论军功,能到副团级别的谁身上没有几个二等功三等功。要说脑子灵,会打仗的有几个蠢货。张怀民就跟苏笑笑说过,钟团隔壁的沈团长文化水平不高,但人家以前在南方参加过几次战役,有一次还把敌人追得抱头鼠窜。跟他比起来张怀民的那点军功堪称寒酸。
  当时张怀民还说过,别看他现在的团长四处使劲,将来上去的不是钟团就是沈团。
  苏笑笑停下:“对啊,有个团长丈夫就是厉害,说升官就升官。不服你去举报我好了。看到时候部队领导骂你还是骂我!”
  部队当然是保护军属!林莹想到这点脸色变得很难看,“你不要得意!有你后悔的那天!”
  “那我等着?或者说我很期待。你是不是就高兴了?”
  林莹张张口,忽然看到一个小孩跑过来,“听说你儿子这么大了还没上幼儿园,叫他天天跟你去邮局玩?你说,放眼整个家属区,有你这么当妈的吗?宋老师只是后妈,钟二娃三岁就被她送去幼儿园。首长要是知道亲妈不如后妈,会不会找你谈话?”
  苏笑笑无语又想笑:“部队首长找我谈什么?给我儿子出学费?还是他能越过我这个亲妈送团团上学?”
  “你确定你是亲妈?”
  苏笑笑看着团团快到跟前了就不想理林莹,可瞧她得意的样子,像抓到了苏笑笑的把柄,一时也很难把人打发。苏笑笑看到一个军嫂往她这边来,立刻喊:“嫂子,您过来评评理。”
  林莹心惊,不禁后退两步离苏笑笑远点。
  那位军嫂过来:“小苏啊?什么事?”
  苏笑笑指着林莹:“她说我不是团团的亲妈。”转身抱起到跟前的团团,“嫂子,我不是难道她是?”
  军嫂一头雾水,看向林莹:“小苏不是团团的亲妈?那谁是?林护士,你是不是昨晚没睡好,今早又起太早,脑子——”
  林莹下意识说:“我没有——”
  “你敢对天发誓,刚才没有怀疑我不是团团的亲妈?”
  林莹张嘴想说,你本来就不是苏笑笑。可苏笑笑又确实是苏笑笑,团团长得也像她,甭说这年头没有dna,就是有那玩意,检测的结果也是团团和苏笑笑是亲母子。
  林莹拿不出证据,她因为自身重生又信鬼神,不敢发誓:“你听错了!”说完就跑。
  军嫂看看林莹又看看苏笑笑,愈发糊涂:“这,小苏,她怎么想起来怀疑你不是团团的妈?”
  苏笑笑道:“家属区像团团这么大的小孩都上幼儿园,唯独他没去。林莹说我,有你这么当妈的吗。后妈都比你这个亲妈合格。我懒得跟她废话就把您叫过来。她怕说实话你觉着她嘴贱,可不就跑了吗。”
  军嫂眉头微皱:“脑子有病吧她?要是脑子不正常,我得跟我家那口子说说,不能再让她在医务室。”
  “不知道。”苏笑笑道,“可能看我不顺眼。”
  军嫂:“你得罪过她?”
  苏笑笑摇头:“大概替邮局以前的主任鸣不平。那位主任也是岛上的,可能跟林莹家有什么拐着弯的亲戚,林莹认为我的出现让她从邮局一把手变成只管柜台的小主任。”
  “她不知道上面看重你是因为你胆大心细敢负责?”
  苏笑笑摇头:“这种事除了咱们自己,外人上哪儿知道
  去。邮局的主任也不会主动说因为她失职,上面特意弄个局长总管邮局吧。”
  军嫂点头:“对,这种事传出去容易弄的大家惶惶不安。可是,就算主任是她亲姐,她也不该找你,又不是你让首长这么安排的。”
  苏笑笑:“柿子挑软的捏。跟部队首长和邮局局长比起来我最好欺负啊。”
  军嫂觉着她说得有道理:“这么小心眼,以后给团团打防疫针还不得使劲扎。”
  “她敢故意多扎几下,我一到周末就搬着板凳去卫生室问候她全家,不把她的工作搅掉,我跟她姓!”
  军嫂乐了,还以为苏笑笑是个没脾气的,“别担心,找个时间我跟我家那口子说说,看看能不能把她调走。”
  苏笑笑一看她说得跟真的一样:“嫂子,不用,她还没开始干坏事咱就把人调走,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仗势欺人。”
  “不止为了你和团团,也是为了我们大家。这事你别管,我心里有数。”军嫂问:“还没做饭吧?快回家做饭吧。”
  苏笑笑看看对方比自己大六七岁的样子,估计家里最小的孩子没比团团大几岁,她可能也怕林莹公报私仇,“那我先回去,你别冲动。”
  “不会!我知道抓贼要拿脏。”
  听了这话,苏笑笑放心了。
  团团不明白:“妈妈,我咋听不懂啊?”
  苏笑笑:“听不懂就对了。那个林莹脑子有病。刚才没听见吗?这个姨姨也说她脑子有病。神经病说的话,正常人都听不懂。”
  “妈妈,我觉着你骗我!”
  苏笑笑乐:“因为不是什么大事,没法解释,等你书读多了就懂了。”
  “我读了好多好多书啊。”
  苏笑笑:“那也没有妈妈读得多啊。爸爸每天教你的,还有你自己看的小人书,妈妈都看过。你看得懂报纸吗?妈妈看得懂!”
  团团伸出小手宣誓:“妈妈,回去我就背书!”
  第33章 有价无市谁稀罕她这么孝顺!
  到家粥好了,苏笑笑把粥端下来,她炒个土豆丝,煎俩鸡蛋,菜盛出来,她把烧水壶放炉子上就去吃饭。
  饭后把厨房收拾干净,陪团团背半小时诗词,苏笑笑就领着他去上班。
  吴双可能觉着跟苏笑笑一起上班有人聊天不寂寞,看到苏笑笑和团团出来,她也拎着包出来,没骑车子。
  苏笑笑想到她认识的人多,就说团团的爷爷奶奶很疼他,她想趁着过节给老两口买点好东西,比如干海参干鱼胶或者干鲍鱼。可以自己炖汤,也可以给老领导。过些年团团长大不想当兵下乡,也好请老领导出面安排工作。
  吴双不知道后年恢复高考,就认为父母爱子,为之计深远。吴双将心比心,有机会接触有实权的领导,她也不会错过。
  吴双:“我认识的那些渔民家里没有这么好的东西。你可以问问寄信的渔民,就问他们知不知道哪儿有卖干海参鲍鱼的。别说你找他们买,否则被主任听见,她肯定会到局长面前说你想私下交易,给军人蒙羞!”
  苏笑笑:“我打算以物换物。有婴幼儿的家庭,我和她去供销社买几袋米粉。有老人的家庭,我就去买几袋豆奶粉。”
  吴双就是这个意思。她一听苏笑笑和她的想法一样很是高兴,到邮政局看到来来往往的渔民抢先问人家有没有稀有海味。
  渔民好奇问她问这些干嘛。吴双转向苏笑笑,说她今年不能回去过节,这不是快过节了吗,想给家里老人寄几样好东西。
  渔民一看是热心肠好说话的苏主任要买,想也没想就表示回去帮她问问。
  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
  午饭后团团犯困,苏笑笑在自己座位上抱着团团睡觉,几个渔民结伴而来,问苏笑笑要海参还是鲍鱼,要多少斤。
  苏笑笑愣了一会才反应过来,请吴双帮她抱着团团,她出去跟几人详谈。苏笑笑其实不会处理这些好食材,一来前世她家境挺好,但也没到隔三差五吃海参鲍鱼的程度。逢年过节买点也是她爹妈收拾。这辈子就更别提。来了三个人,看起来很郑重,苏笑笑不好意思说一两斤就行,就问人家能匀出多少,她可以用小孩喝的米粉,老人喝的豆奶粉或蜂蜜跟他们换。
  几人实在,直言苏主任要多少他们有多少。
  苏笑笑赶忙表示:“我不需要补,我爱人张团长也不需要,团团这么小也不需要,只是给我公婆买的。您几位觉着几斤合适?”
  年龄最大的那位沉吟片刻:“好事成双,一样两斤?”
  苏笑笑:“明儿我多带些钱。”
  “什么钱不钱的,您先拿去,米粉什么的以后再说。”
  苏笑笑摇头:“不,不行,这不成了你几位帮我孝敬老人了吗。”
  几人确实不是跟她客气,而是觉着无论鲍鱼、海参,还有他们自己收集的鱼胶都寡淡,要不是想着好赖能补补身子,他们都懒得存。这种情况下存下来的东西真不好意思换苏笑笑的好东西。何况他们愿意帮苏笑笑忙前忙后,只是因为苏笑笑脾气和善,对谁都客客气气,谁要写信她帮谁写,谁让她念信她帮谁念。写半个小时也没抱怨过辛苦,也没有趁机要求他们多买几张邮票几个信封。
  年龄最大的渔民说:“有海参、鲍鱼和鱼胶,干贝要不要?干贝蒸鸡蛋,给团团吃。”
  渔民写信的时候跟苏笑笑闲聊过,问她咋没生个闺女。苏笑笑说她婆婆妈妈离得远,不能帮她带孩子,生了没人带。这话传到其他渔民耳中就是苏笑笑这辈子只有团团一个孩子,所以渔民们都希望团团健健康康的,也包括今天这三位渔民。
  苏笑笑下意识想说团团不慎喜欢海鲜。年初生蚝肥美那段时间,苏笑笑看到钟大娃买一兜子,她也买几十个回去,一半做蒜蓉生蚝,一半用鸭蛋煎生蚝。蒜蓉蒸的团团吃一个,鸭蛋煎的只吃鸭蛋,嫌生蚝腥臭。
  苏笑笑看出来,除了鱼肉,越鲜的东西他越嫌弃。
  可是渔民也是一片好心。苏笑笑道:“那就这四样?明早去我家换?”
  “行!”几人很是干脆地点头。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