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孩子三岁[七零] 第175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刘荷让儿子去她爹店里,而她刚起个头,她弟媳妇就拦下,店里用不了那么多人。
  刘荷丈夫有个小心思,来的路上想着怎么说这事,此刻他觉着机会不错,就说这两年听人说往北方倒货赚钱。他连襟也听人说过,想干这种买卖,但也听人说过路上不安全,就趁机撺掇小舅子试试。
  随后一家人聊起这件事,直到苏笑笑回去他们都没出现。
  春夏之交,洋槐花开,庄小婶给苏笑笑送一大包。
  庄小婶和刘小叔这两年很少在店里,改在家种地照顾孙子孙女,店交给儿子打理,儿媳妇的饼卖完也去店里。赶上星期天学校没人,刘庄的嫂子就在店门口卖饼,卖给逛街的人。
  以前老两口觉着做生意比种地舒服不想回村。他们进货的地方不再一包包分好,人家在秀水街开了几间门面,让他们去店里选,老两口的眼光跟不上年轻人,不得不退居二线。
  要是以往,庄小婶摘了大半袋子洋槐花,那必须进城卖掉。现在家里不差这仨瓜俩枣,她用食品袋装好,儿子闺女一家一包,最多的那包给苏笑笑,考虑到她离公婆近,做好后给公婆送点。
  有刘小叔在家看家,庄小婶不用跟逃难似的往家赶。苏笑笑给她倒杯水,让她坐下歇一会儿,她就在苏笑笑对面坐下。
  今儿周末,庄小婶忍不住往四周打量:“团团和怀民呢?”
  苏笑笑:“天气好,说在家里待着浪费大好时光什么的,一早就跟同学出去了。怀民单位忙。再过几个月开亚运会,现在就开始布置,为亚运会做准备。”
  “这个会人多吗?”
  苏笑笑点头:“您在街上卖纯净水,就是瓶装的那种,一天都能挣十来块。”
  庄小婶顿时想试试。
  十块钱跟做大生意的人比起来不多,但比打工多多了——刘庄的岳父家请个小保姆,包吃包住一个月九十,干得好奖励十块钱,虽说几乎月月都奖励,可也只有一百。
  庄小婶立刻说:“你弟妹天天在街上走动,回头我叫她上点心。说起这事,你二伯真作死,大字不识一个,居然学人家往毛子那边倒货。”
  苏笑笑神色一怔,不禁问:“什么时候的事?”
  “就上个月。他们原本想年后就试试。北边不是冷吗,说雪太大车停了。那个国际班列一通车,他们几个就跟人屁股后面去了。”
  “几个?”
  庄小婶:“你二伯和他俩女婿,还有刘荷的大儿子。”
  苏笑笑张张口,“不,刘荷的大儿子才多大?”
  “今年十八吧?”
  苏笑笑:“这么小,就算他不想上学,也该叫他学一门技术。学会了不想干再跟二伯做生意也不迟。以后生意不好做,还能靠技术吃饭。”
  “那个没妈的小子,你还记得吧?”
  苏笑笑点头:“见过两次,还有印象。”
  “那孩子的妈以前跟刘荷是小姐妹,她看人家孩子妈没了爹不管都能打工赚钱,就觉着她儿子有爹有妈,肯定比人家厉害。”
  苏笑笑皱眉:“这都是哪跟哪儿?按照她说的,那小光高考应该比大勇考得好才是。”
  当年填志愿的时候,陈大勇报考经贸大学没怎么犹豫,李小光填报比他低几十分的地质大学还担心滑档。
  庄小婶摇头:“咱也不懂。你叔担心他在车上遇到直接上手抢的,钱没了再伤到他,他说没事。你叔说你又不会外语,到那边咋卖。他就说先跟人学学。对了,以前跟我们一块拿货的要带他,可能觉着人多了安全。”
  “是跟你们一样摆摊开店的,还是搞批发的那家人?”
  庄小婶:“跟我们一样开店的。你叔说给我们供货的那家有钱又有人,人家都是租火车皮一次几车皮,直接卖给当地大公司。没有自己卖利润高,但人家东西多,你二伯去一次赚五倍,两三千块钱了不得了吧。人家一次净赚两倍,也比你二伯多俩零。”
  苏笑笑:“我的意思跟着人家安全。二伯在那边被抢,人家认识当地大人物,能帮他把抢走的东西找回来。”
  “没法跟人一块。人家一季去一次啊。”
  苏笑笑想想一次几车皮货,足够当地公司卖一两个月,“那你别管了。又不是我们撺掇的,出了事也怪不到我们头上。”
  “等出事就晚了。”
  苏笑笑:“小叔倒是管了,有用吗?”
  庄小婶没话了。
  正好这个时候挂钟响了,庄小婶一听十点,再过一个多小时孙女孙子就放学了,她叹了一口气起身道:“不管了。我得回去做饭。”
  苏笑笑送她到路口上了公交车才回来。
  现在也不需要苏笑笑帮她买票,庄小婶远远看到熟悉的公交车就摆手叫苏笑笑回家。
  苏笑笑到家把洋槐花倒出来一半给公婆送去。
  回来清洗干净,苏笑笑就把洋槐花蒸了。考虑到许小军南方口味可能吃不惯,她又烧一条鱼,用电饭锅蒸一锅米饭。
  张怀民平时很忙,苏笑笑就没拿这事烦他,也没跟团团聊这事,隔天就把她二伯一家抛之脑后。
  日子不紧不慢地过到第二年夏,三伏天团团在城里受不了,就收拾几件衣服去刘家凹避暑。
  刘家凹离山近,这几年上山砍柴的少了,都是烧麦秸玉米杆或者煤球,山上的树木比前几年多,目之所及皆是绿色,团团一进村就觉着舒坦。
  他的几个幼年玩伴的父母坐在路边树下乘凉,看到他就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土,招呼团团去他们家吃西瓜。
  团团看着书包说:“先去我小姥爷家。”
  团团前脚到家,人家后脚过来,端一盆瓜果,有地头上种的大西瓜,有院里种的小小瓜,还有种在门外的早桃。
  庄小婶接过去:“我们家也有。”
  “给团团的,慢慢吃。”随后拿着盆到路边继续跟人侃大山。
  庄小婶压一桶井水,把洗干净的瓜果放水里冰着,然后招呼团团进屋喝她早上煮的绿豆汤。
  绿豆汤只有一点温热,团团又不是很热,喝着刚刚好。绿豆汤里放的冰糖,团团感觉比白沙滩爽口:“小奶奶,隔壁二姥爷家怎么锁着门?”
  “人家赚到钱在城里买了房,一大家子都进城了。”
  团团震惊,今年春节和爸爸妈妈来给老爷爷老奶奶烧纸上坟也没听说这事:“什么时候的事?”
  “上个月买的,这个月家里小的放假就搬过去。你小庄叔说房子都没装修,床和柜子都是人家前房主的,他们也不嫌膈应。”
  团团:“人家不要的也许都比他家的好。”
  “是比他们家的好。”庄小婶点头。
  团团小声问:“他们知道您也在城里买房了吗?”
  庄小婶的房子是瓦房,地段偏,跟她家以前的房子差不多,唯一不同的就是门口就有公交车,去哪儿都方便。庄小婶担心被亲戚邻居数落,有这个钱你还不如再开一家店,所以除了自家人,只有苏笑笑和张怀民知道。
  庄小婶买房前问过苏笑笑,楼房合算还是瓦房合算。苏笑笑让她自己算,两居室面积等于三间瓦房,可四合院还有三圈房子和一个小院。
  庄小婶不想月月把租金给人家,可她家离店太远,要住家里就需要每天五点起来做饭,吃过饭就走到镇上赶公交车。有了这个房子,坐半小时公交车,下来走几百米就到店里,下雨下雪都不耽误生意。
  庄小婶意识到她买房图方便,不是图享受,就选择西郊的瓦房。瓦房有院子,种点菜,儿子媳妇和闺女又能省一笔买菜钱。
  想到自家的房子,庄小婶摇了摇头,说道:“他们买的楼房,还要我去看,我才懒得去。跟鸽子笼一样,也不嫌憋屈。”
  团团不禁问:“两居室?他们一家老老小小七口人怎么住?”
  “你二姥爷二姥住店里,几个孩子睡沙发卧室,他们两口子一间卧室。搬家那天他们在院里聊天是这么分的。”
  团团指着隔壁:“都搬走了?”
  “就搬过去住俩月。开学再回来。家里还要地,他们一家不舍得把地租出去。”
  团团想起刘荷:“他们有钱买房,那刘荷姑姑家也买得起吧?”
  “买了,还买两套,说一个儿子一套。”庄小婶不想嫉妒,可她真忍不住,这年头真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团团突然想起他妈:“刘荷姑姑现在是不是特别讨厌我妈妈?”
  “为啥?”庄小婶想起苏笑笑以前支持刘荷离婚,再想想刘荷端午节那天过来跟天上有钱似的德行,见着她还问她儿子和儿媳妇忙什么呢。当时庄小婶以为是随口关心一下,就随便应付一句。现在看来是想找她儿子儿媳显摆啊。庄小婶无语,“我知道了,这就是你小庄舅舅说的小人得志吧!”
  第139章 见家长你是真不见外!
  不是小人得志,是穷人乍富。
  团团本想解释一番,转念一想,嗐,
  多大点事,至于掰扯来掰扯去吗。“您有没有想过叫他们带带你们?”
  说实话,庄小婶跟丈夫聊过这事,她儿媳和儿媳妇有点心动,不过他们还记得刘庄学历高在家比较有权威,就先征求他的意见。
  刘庄就说一句话:“利润和风险成正比。”
  庄小婶一家都不敢去南方拿货,让他们去人生地不熟的国外卖东西,要他们老命啊。
  在这期间刘大伯也问过刘小叔怎么不跟老二去北方看看。刘小叔问他怎么不去,他说他都七十岁了,担心死在外头。刘小叔提醒他有三个儿子,他不去可以叫儿子去。刘大伯这人好面儿,原本不如他的二弟比他强他心里不舒坦,听了刘小叔的话就叫大儿子和小儿子试试。
  老大家几兄弟比较佩服刘大姑,无论摆摊开店都是刘大姑拿主意。去年端午节兄弟几个拎着东西去刘大姑店里,问她要不要表兄弟跟他们去北方看看。
  刘大姑一口回绝,原因是你只看见人家吃肉没看见人家受罪。
  苏笑笑的大堂哥就说,再苦还能有大夏天在室外和水泥苦。刘大姑就说,那你们去吧,我们不去。
  “见钱眼开”的大姑毫不心动,导致兄弟几个心里没底,又见小叔一家跟缩在王八壳子里似的不露头,再想想刘庄在城里见多识广,他都不让他亲哥去,看来国际倒爷不是那么好干的。
  几兄弟眼看着堂兄弟戴上大金链子,他们的妻子看到刘荷戴上金戒指,心里跟腌了一缸酸菜似的。听说二伯一家跟着谁谁谁去南方拿货,兄弟几个就跟人屁股后面去南方,省去中间商赚差价。
  南方遍地服装厂,质量参差不齐,款式看着差不多,其实差很多。他们一问价格,比在首都找人拿货便宜两倍,顿时决定以后都去南方进货。
  服饰拿回去,他们比照之前的价格卖,除了个别人傻钱多的,大多数客人都嫌衣服贵。可人傻钱多的又不是真傻,到家洗一次颜色变了,就拿着衣服找他们退钱,有的人说话难听,直接说,“这破抹布你也好意思卖那么贵?”
  为了息事宁人,只能换一件先前的存货。几兄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把刘大姑找过来。刘大姑只是叫小侄媳妇穿身上试试。
  两件衣服款式一样,颜色只差一点,可他们在秀水街找人拿的货看起来高档,他们去南方拿的上身后庸俗到能看出风尘气。
  刘大姑见他们看出来才说这里头水深着呢。从版型到布料以及染色,大概说一遍,又说他们拿的货少,去掉来回车费住宿费,其实跟找人进货差不多。人家常年跟厂家合作,厂家不敢给他们残次品。你们几个人只要几包货,厂家给你一堆破烂,你下回不去了,人家也无所谓。
  刘大伯跟刘小叔闲聊聊到这件事,刘小叔愈发认为,有多大本事办多大事!
  庄小婶听到团团的话笑着说:“我还希望你表弟跟你一样聪明。可这些事光想没用,还要有本事。”
  团团问:“不试试怎么知道成不成?”
  “你这孩子,可别撺掇我。我都六十多岁了,能活几年,安安稳稳的吧。”庄小婶转移话题,“最近你爸妈忙不忙?”
  团团:“我爸不怎么忙,我妈很忙。好像因为出来一款呼机,突然多了很多工作。昨天我妈还说下属单位要招新人,忙不过来什么的。”
  庄小婶看看外面的太阳:“这么热的天忙起来真受罪。”
  话音未落,几个孙子孙女跑进来。庄小婶叫团团跟他们玩儿去。团团不太想去,因为跟表弟表妹有代沟。可一想外面比屋里凉爽,又跟他们出去。
  在乡下住了十来天度过三伏天,团团就收拾包袱回家。
  到家两天,李小光和朱红伟来找他。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