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孩子三岁[七零] 第191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过了马路,上了正好停下的公交车意识到什么顿时不禁惊呼:“给我们买的?”
  公交车从他们车旁经过,苏笑笑听到几人感慨,“不愧是领导夫人。”苏笑笑觉得回去应该把这事告诉张怀民。
  傍晚见到张怀民,苏笑笑就告诉他送家具的工人夸他有个好夫人。张怀民很是矜持地颔首:“不然怎么当我夫人啊。”
  苏笑笑朝他身上一下。张怀民顿时不敢贫嘴。随后认真说道:“下个月搬过去?”
  “晒两个月吧。新家具味太重。”
  张怀民:“要我说旧家具搬过去就行了。”
  “全是白墙,咱家这家具放进去格格不入。我买的全是原木色的,你要觉着冷冰冰的没有一点人气,回头叫你妈给咱们做几块桌布盖家具上面。”
  张怀民想想:“你带老两口过去看看。他们要想住几天,在书房放两张折叠床。那个房子我看过,一百多平三室,书房再放两张床也比他们现在的卧室宽敞。”
  老两口十多年前就分床睡。苏笑笑起初问王芳老两口是不是吵架了。王芳说他们嫌旁边睡个人休息不好。
  苏笑笑困惑,两张床相隔不到一米,跟睡一张床有什么区别。老两口也没叫苏笑笑帮他们买床,也不是跟苏笑笑住一块,苏笑笑不好意思发表意见,就跟张怀民吐槽几句。
  再次听到两张床,苏笑笑依然感到无语。
  苏笑笑最近周末不加班,所以六月下旬星期天苏笑笑就带老两口去新家。
  到楼上老张夸房子宽敞,还有俩大阳台可以种花种菜。等到阳台上,往外一看不能直接出去,老张嫌憋屈。
  罗翠红里里外外转一圈就问:“笑笑,你想跟人聊天还要下楼啊?”
  苏笑笑点头:“这边一栋一户。隔壁一栋两户不用下楼。”
  “那也太麻烦了。”罗翠红摇头,“宽敞是宽敞,就是不方便。”到北边书房,“书房也不小。可以放三张桌子,你们一家三口一人一张。”
  苏笑笑指着墙壁:“你看,暖气。冬天不用烧炉子。回头书房放一张桌子,放两张折叠床,冬天过来住几天,暖和了再回去?”
  罗翠红听人说过暖气舒服,可一想在这边谁都不认识:“再说吧。你要做几个桌布?”
  “您看需要几个。”
  罗翠红看看书房和茶几以及饭桌,又去团团房间看一眼,拿出兜里的绳子比划一下:“先做五个。做饭也不用烧炉子?”
  苏笑笑打开煤气灶:“多方便。还有热水器。”
  老张:“那大冬天也不能在家洗啊。”
  罗翠红提醒:“忘了屋里有暖气?”
  “有暖气也没有泡澡舒服。”
  苏笑笑一看要吵起来:“妈,这里什么也没有,我们先回去吧。到家该做饭了。怀民今儿休息。”
  “他休息让你带我俩过来?”
  老张:“都说了他休息!跟我们过来还怎么休息?”
  苏笑笑想叹气,怎么又吵起来了,“怀民在家整理他的旧衣服。现在人都有钱,没人再要他的旧衣服,他打算回头卖了。”
  “我穿啊。”老张担心回去晚了衣服被儿子卖掉,就催罗翠红赶紧回去。
  到苏笑笑家老张就数落张怀民是个败家子,不愧是当领导的,现在只穿新衣服。
  老张这两年心宽体胖,看着不显胖,但张怀民的衣服他穿不上。张怀民也不跟他争吵,让他全拿走。拿回家不是裤子紧,就是外套咯吱窝处紧,等张新民回来,又叫张新民试试。
  张新民不爱锻炼,中年发福,直接问:“你穿不上我穿得上?”
  老张打量一下儿子的肚子:“民脂民膏!”
  张新民装没听见。等老张出去找人闲聊,他就把那些衣服塞袋子里。周末趁着老两口不在家,把旧衣服和盖了十几年的旧被子全卖了。
  罗翠红回到家一看屋里空一半,指着张新民就骂。张新民见她这么激动,赶忙问:“被子里有钱?”
  “没钱!”罗翠红意识到儿子误会,“没钱就能卖?”
  张新民:“您是不是忘了以前老鼠在里头生小老鼠?万一又有一窝老鼠,你卖都卖不掉!”
  说起这事老两口就心虚,嘟嘟囔囔几句就去整理张新民烦乱的衣柜。
  又过了一个多月,一辆货车停在胡同口,街坊四邻才知道张怀民一家要搬走。
  第154章 搬到新家养儿千日用儿一时
  张怀民在胡同里住了十多年,大部分时间早出晚归,没空跟邻居联络感情。苏笑笑上班繁忙,星期天也懒得出去。团团常年在学校,难得放假也只跟几个朋友玩,以至于街坊四邻认为张怀民一家十分低调,也符合他们对高官的刻板印象。
  近几年有些领导和官二代猖狂,张怀民一家还跟前些年一样,愈发显得他为官清廉。
  街坊四邻问团团搬哪儿去,团团说家属院。街坊四邻便认为家属院的房子比较好。苏笑笑一家三口住在这里十分宽敞,比她家还舒服的家属院,一定是领导们住的家属院。这就说明张副局转正了。
  街坊四邻希望张怀民这样的人上去,都替他感到高兴,所以都来搭把手。
  在街坊的帮助下,一个多小时屋里就只剩大件家具。苏笑笑找来扫把打算打扫干净再走,邻居也拿着扫帚帮她打扫厢房。
  先前苏笑笑见众人汗流浃背就叫团团去买饮料。团团去朱家骑三蹦子,这个时间他家的三蹦子在家。
  不过这辆三蹦子是朱红伟的嫂子买来卖饼的。
  要说卖饼这事,以前朱红伟的嫂子看到婆婆那么大年龄一天还能赚十几块钱,就想着等孩子都上学,她干的话肯定比婆婆赚得多,她手脚麻利啊。
  真让她一个人出摊反而犹豫起来,因为她的那些同学小姐妹不是在厂里上班有个稳定的工作,就是嫁的不错或者开店当老板。她感觉一个人在路口会被嘲笑。要是跟婆婆在一块,可以说帮婆婆卖,但是那样一来赚不到钱。
  三四年前国企改革,她有个很要强的同学先被辞,紧接着她丈夫也没了工作,不得不节衣缩食,甚至买肉只敢买一两。有一回被穿着她的旧衣服的邻居同情——邻居给她半斤肉,她自尊心受不了,买了一包老鼠药,打算全家一起走。
  卖老鼠药的人看她神色不对,担心牵连到他就找邻居打听她家什么情况。邻居看到她出去买二斤肉很反常,等她做好就去她家要尝一口,她瞬间失态,邻居意识到什么就把街坊叫过来。
  后来街道也来人了。
  街道向上面反应,夫妻同时辞退还要人怎么活。上面到各个工厂了解,确实要留一人养家。但她回不去,丈夫的工厂又关门,街道就号召大家捐款。这事闹大了,朱红伟的嫂子也听说了,带着东西去探望这位同学,劝她想开点,又说自己在街头卖饼也没觉着丢人。还劝她去南方打工。她这位同学认为首都人民南下跟讨饭没两样就不接这茬。
  朱红伟的嫂子看出来,见同学仨孩子可怜,回到家就跟婆婆商量人力三轮车先借她用几天,随后几天就在同学有可能出现且人多的路口卖饼。卖了一周,她觉得同学还想不开那她唯有尊重。一周后把车还回去,她就买一辆三蹦子,可以多去几个地方从早卖到晚。
  朱红伟大哥虽然有了楼房,平时还是住这边,这边学校好是其一,其次不用担心夫妻在屋里说话被隔壁听见。团团到的时候朱家大哥大嫂都在家,听说团团买饮料招呼帮忙搬家的街坊才知道朱红伟吃过早饭就往外跑是忙这事。
  夫妻俩一个跟着团团上车,一个去问苏笑笑还要不要帮忙。
  团团想到有很多小孩,特意买了两箱不一样的奶味饮料。朱大哥开车,团团坐车里,到胡同里也没下车,撕开包装一人一瓶,人人有份。
  街坊们都夸团团太客气。
  团团笑着说应该的。最后还剩几瓶奶味饮料,他的几个发小不喝,团团给眼熟的小孩。小孩的长辈只比张怀民大几岁,跟他算同龄人,就拍拍小孩说:“快谢谢团团叔叔。”
  团团第一次被喊叔叔正是朱红伟的侄女,当时很惊恐,他都到当叔叔的年龄了吗。多年下来,团团习惯了,笑着说:“不客气。”
  苏笑笑从院里出来:“差不多了吧?”
  团团点点头,对街坊们说:“我们走了啊。”
  街坊下意识接一句:“常回来看看。”
  团团噎了一下,笑着说:“必须的啊。我爷爷奶奶叔叔婶婶还在这里。”
  街坊们本来还想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张怀民。闻言有些尴尬地笑着说:“忘了老张还在这里。”
  今天老张也在,对锁门的张怀民说:“他敢不回来,我打断他的腿!”
  张怀民无奈地问:“您是拿得动刀还是拿得动棍?”
  老张抄起扫帚要揍他,张怀民下意识躲闪。街坊们乐了,再大的领导在他老子面前也得装孙子。
  不是一去不回,街坊们倒也没有多少失落,送到胡同口就停下问罗翠红:“你不搬过去啊?”
  罗翠红摇头:“住在楼上,干什么都不方便,跟蹲大狱一样。”
  这几年年轻人结婚都要楼房,有不少街坊都买了单位福利房给孩子结婚用。他们在地面住习惯了深有同感,不禁连连点头。突然发现朱红伟等人跟过去,就问朱大嫂:“红伟过去认认门啊?”
  朱大嫂:“帮忙搬东西。”
  “团团他爸怎么不叫下属搭把手?”
  老张:“今儿周末,团团他们都在家,没有必要麻烦人家。人家平时忙,难得休息一天。”
  街坊们心想,张怀民真讲究啊。
  真讲究的张怀民一行到家属院,今儿休息的领导也好,比他职位低的同事也罢,见着张怀民都说,“搬家怎么不提前说一声啊。”
  他们七嘴八舌嚷嚷一通,在家休息的女同志也出来了。女同志到楼下正好看到朱红伟等人从车上下来。听说张局只有一个孩子——张怀民这个年龄有一个孩子的堪称凤毛麟角,她们十分好奇就问哪个是他儿子。
  张怀民朝苏团团招招手:“团团,过来。”
  团团跑过来,张怀民的领导不禁说:“像!像你爸也像你妈。该参加工作了吧?”
  “快了。”团团其实已经参加工作了,但毕竟还算学生,所以给个模糊的答案。
  领导随口问:“在哪儿上大学啊?”
  张怀民对此比较得意,“航大!”
  领导惊了一下,当真好奇起来:“上大几?”
  “读博!”
  领导这次惊呼出声。女同志疑惑:“看着不大啊。”
  张怀民:“今年二十三,他上学早。”
  二十岁上航大和十五岁上航大虽然都是航大,但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好比“封狼居胥”,后有来者,可后来人达到这种程度的时候都可以当霍去病的父亲。所以世人更推崇冠军侯。
  家属院众人算算团团考上大学的年龄,看他的眼神全变了,仿佛他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领导注意到朱红伟等人的气质不像局里的人,随后想到好学生的同学朋友肯定也不差,便故意问:“他们都是你大学同学?”
  团团:“不是。我邻居和高中同学。”
  “也在读书?”好奇心盛的女同志问。
  团团:“参加工作了。”
  领导又故意问张怀民:“不是咱们局里的吧?”
  张怀民朝几人招招手,等他们走近就指着杨一名说:“这个是市局法医。”指着朱红伟,“在师大教书。”指着李小光,“在地质局。”最后是陈大勇,“在国企。”看向团团,“他大学同学回老家了。”
  首都的三伏天刚过去,中小学都还没有开学,放暑假回老家太正常,所以也没人故意问回老家干什么。
  楼下没有阴凉地儿,苏笑笑热的受不了:“是不是先搬上去?”
  领导大手一挥,所有人都来帮忙,一次就把东西全搬上去。
  张家房屋宽敞,他们也没着急离开,看着往书房搬的东西一箱接一箱,邻居们好奇:“都是书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