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萧何得制法典,因为立国后约法三章就儿戏了,《九章律》就出世了,萧何一边说她偏激,结果九章律前言就是给皇帝立法约束。
  九章主要是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户律、兴律、厩律。
  可以说取秦律之长,严苛,废秦律之短,过于严苛。
  凡事有法可依,正义才有生存空间,而且这才刚立国,后面其他法律都得陆续跟上。而且大汉初年,虽然功臣们没规矩,由于刘邦打天下速度过快,从造反到立国,也就六年时间。
  六年,秦法依旧扎根在天下人心里,影响并未消退,这不趁热打铁,以后真松散了可怎么治?
  所以魏倩见识到最大骗局,约法三章,他都打下天下了,谁跟你约法三章,起码得九章,一章几百条。
  她除了能说6,还能说什么?亏她先前还担心法律太松散,原来无为而治,就是继续秦政法,一成不变,无为而为。
  还是变了一层的,比如不合理的严苛,都删减了。法律上面盖一层道儒的皮,民生放到重点。
  魏倩还注意到婚姻法,西汉法律严格保障一夫一妻制,禁止丈夫改变妻子地位,违者将受到严厉惩罚。离婚也比较严苛,男方可以七弃,是指女方如果有不顺父母、无子嗣、**、嫉妒、患恶疾、多嘴多舌及盗窃等行为,男方可以提出离婚。但如果女方无娘家可归、为公婆守孝三年期间以及婚前贫贱而后富贵的情况,七弃是不被允许的,男方也会被罚。
  吕后与刘邦就属于婚前贫贱而婚后富贵,哪怕他与吕后相看两相厌,想废太子是因为只能废太子,废后门都没有。
  这个时代,平民家主要劳动力还是男人,女方离了婚姻,寸步难行。除非有钱,无论哪个时代,有权有钱是不分性别的。而且这个时代,女多男少,徭役战争屠杀消耗了太多男人,家里有个壮丁不容易。
  项羽的屠城骚就骚在,他把女人小孩当资源收了,男人与老人惨烈。秦始皇修长城,修陵墓,修宫殿,基本上也是壮丁服役。秦二世更是,男人对男人是最狠的,上层不把下层的人当人。
  当女性占人口比例重,她给女孩争取可以读书,科举的机会,就很顺利。如今才刚刚开始,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未来她们夺得更多话语权后,很多律法会重新为她们完善。
  毕竟权利与义务持平,只要不脱离社会劳动,社会就得保障。
  明清的骚在给女人裹脚,走路都成问题,还谈什么掌握命运,可不就任人宰割。
  她搬进长安府邸,准备请刘邦吕后,张良萧何郦食其陈平,曹参卢绾周勃樊哙,聚一聚,暖暖府宅,怎么也是新房。
  并没有多请人,就是一桌聚会的事,如果韩信是大将军,还得加他一个。
  她都不懂,韩信一个孤儿,非当大王,他需要称孤道寡吗?他本身就是啊。
  他在楚地没人管他,他失去了兵权又得跳,她都替他心累。
  图啥呢?
  她发现他们楚人就很喜欢衣锦还乡,史上项羽得到了关中之地,不管范增怎么劝,也没有选这块,而是回彭城立都,必须跟乡亲父老秀成就。
  韩信也是,原先是齐王,但刘邦忽悠他,拿楚王给他换,他就应了,觉得自己确实该回去装个逼了,衣锦不还乡,穿锦衣没有任何意义。
  结果齐王变楚王的交接里,刘邦丝滑的夺了他兵权。
  刘邦也是,虽然他留在了长安,但明显更想念故土,万岁后魂魄尤思沛。
  魏倩觉得可能自己不是这个时代人的缘故,对故土没有很大执念,她反而更喜欢咸阳,因为魏母将魏府打理得井井有条,她回去就过得很安心。
  对于大梁的老宅,由于她如今的身份,老宅给她留出主院,虽然她一年都难去住几天。
  但大梁人明显更想她,经常派人来咸阳给她送特产,天下人认为大梁是她的故土,也会给大梁人几分面子。
  韩信找她她不理,始终不明白哪得罪她了,明明之前一切都那么好。
  然后把一切归为她心情不好,女人,总是阴晴不定的,魏相更是不可琢磨。
  他找到了漂母,赠她千金,谢她当年一饭之恩。由于刘邦以德报怨,厚待雍齿,让天下信他的公正,韩信觉得可以抄,他也以德报怨,给了屠夫一个好前程。
  这两步都没错,他骚就骚在第三步,对常年去蹭饭的亭长家冷嘲热讽,他对于当年亭长夫人的冷嘲热讽耿耿于怀,只还了饭钱。
  这就离了个大谱,显得上面两步都很搞笑,升米恩斗米仇,合着对他可以欺可以赠个馒头,但不能养着,不然就成仇。
  刘邦听了都捂脸,他们一群人在魏倩新宅子里聚,吕后没来,她觉得夫妻去一个就行了,刘邦爱凑热闹。
  “魏相,他这操作他居然洋洋得意写信跟我说,他深得我真传,你敢信?”
  此时时间还早,他们在庭院桃树喝茶吃糕点,桃花含苞待放。
  一群人哈哈大笑,魏倩府上不允许史官上门,谁还没点隐私了,但好在史官对她府上并不感兴趣,过于能打,他不抗打。
  魏倩也不知道说啥,韩信的操作,她从来就没有理解过。
  “也许韩信还真这么觉得,他觉得他办的事非常完美。”
  刘邦笑着摆手,“他就是这么以为,我真是服了他了,这么大年纪也不成亲,但凡身边有个能干的婆娘也不能让他这么任性啊,像什么话。”
  然后他想了想,“韩信二十七了吧?”
  曹参点头,“差不多。”
  张良觉得韩信主要是年轻单纯,“他幼时丧父,少时丧母,于人情上无人教过他,有些欠缺很正常。我家那个逆子,自小带
  在身边日日教他,不也一根筋?”
  刘邦哈哈大笑,“无妨,他虽然一根筋,但魏相能耐啊,互补,互补。”
  魏倩咳了咳,不理会他们拿自个开涮,“周勃,你那个锁呐就别拿出来了,我这新宅呢。萧也不行。”
  周勃只得停住给她表演才艺的行为,他们跟着魏倩哈哈大笑。
  他们又想起前几天周勃看兄弟们在朝会上表演才艺杂耍,他也拿出锁呐开始搞事。
  刘邦第一次当皇帝,发出不能理解的质问,“当年始皇朝堂也这么热闹吗?”
  陈平都没忍住咳了咳,张良一言难尽,魏倩没忍住笑出了鹅叫。
  始皇:勿cue。
  你汉的草台班子是真草台。
  但也没办法,汉的班底就是一群黔首,他们是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最好的回答。
  向这天地证明,王侯,谁都可以当,有压迫就有反抗,汉人没有奴性。
  魏倩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谁规定朝堂必须严肃等级分明呢,只是把开朝会变成聚集派对是有那么点小问题。
  刘邦觉得还是不能这么下去,这像什么话?当然他看的始皇排场可不是这样的杂耍,他决定之后捏着鼻子找一下儒士吧。
  子乎者也也比天天给他吹锁呐好。
  但要一群市井之徒学会礼仪,很难的啦。
  魏倩不想管这中间的事,有人把君臣边际弄模糊,她作为臣子,是受益者啊,不能捡着便宜还说人不懂规矩。
  于是她错开话题,“陛下,昔日始皇一统天下,为了愚民,不许百姓家中私藏私书,这很不合理,读书知荣辱知对错的百姓,肯定是比野蛮人更好管理,他们有理想,国家才有未来。”
  这原本是吕雉一朝才解开的政令,她想提前,甚至更完善。
  张良听后才想起来这回事,“这确实,士人读书家中不蓄书,过于苛刻了些。”
  对于这事,萧何陈平纷纷应声,这谁家里没藏书啊,这都犯法,太过了。
  要是魏相不说他们都忘了,他们现在书房书都挺多,因为咸阳宫内有天下藏书,以前始皇在位的时候,立这法律,让天下人把书都封于咸阳宫,家里不许私藏,否则翻出来就是重罪。
  所以历史上项羽烧咸阳,烧得文明都断了一层。
  历史就断层了,最多只知道东周,前面的历史不知道,全靠神话猜。很多墨家机关书籍也在咸阳,就其他百家都有备份,墨家人脑子一根筋,全交上去了,不止墨家,很多绝版匠籍,医书,历史,文学,诗歌,地理,数学,天文等等。
  天下的书啊,一把火烧了。
  先秦诸子有备份的,比如道儒法,他们的学术传下来了,还有诗经楚辞。
  始皇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他的功劳很大,六国都已经各有各历史上千年了,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秦其实吞不下的,但他强吞,他统一文字是非常重要的。
  然后六国成一个整体,秦。别管他们满不满意,愿不愿意,他们就是变秦了。
  然后就被始皇搜刮,全当徭役使,集体变二等公民。
  因为秦走的是军国主义道路,除非永远有仗打,永远赢下去,否则没有人可以永远压迫天下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