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算了,过去的事了,但这次,巨子可不能糊弄我,我此番要交与你的,是名垂千古的大事。”
巨子一惊,能让魏相称得上是大事的,必然是天大的好事。
他忙请人进去,弟子倒上了茶。
魏倩入席,与他相对而坐,她将图书馆的计划书给予巨子。
巨子接过计划书,目光在纸页上迅速扫过,眉头渐渐皱起,随即又舒展开来,眼中闪过一丝惊叹。他抬起头,看向魏倩,语气中带着几分敬佩,“魏相,这次藏书阁之构想,确实非同凡响。不仅规模宏大,且藏书分类、阅览区域、机关设计皆独具匠心,尤其是这‘天工阁’的设计,竟能将墨家机关术与藏书结合,实乃前所未有。”
魏倩笑着与他说道,“这不仅仅是藏书馆。”
巨子手一顿,想到了什么,有些不可思议,“愿闻其详?”
这个时代的书很珍贵,极其珍贵,加上始皇不许民间私藏书的法令,这导致,拥有书籍的人,基本上都是法外狂徒。
这些人,基本都是六国的贵族,要么就是百家的领袖人物,秦法管不到。
魏倩也不与他卖关子,“这是图书馆,咸阳建一栋,长安建一栋,咸阳有天下藏书,而今陛下欲解开私蓄书的法令,让万民皆能读书识字。这图书馆,长安学府的学子皆能入,但不能损坏书籍,否则按原价赔偿。其余百姓进去,五十钱一个时辰,每三日可进一次。”
魏倩看巨子的表情渐渐肃目,她继续道,“这是千古以来的第一座对外开放的藏书阁,陛下为取名为天禄阁与石渠阁。这书阁注定名垂青史,巨子可敢接下这一任务?”
其实世界上最早的国家档案馆和图书馆,还真是刘邦建的,他虽出身市井,却比始皇项羽眼光长远得多。
他当年入咸阳,萧何搬走了一些咸阳宫的户籍与典籍,一统天下后,刘邦便下令建了天禄阁与石渠阁,可供文人读阅。
然后怕百姓真的全目不识丁了,官员审核里就有教百姓识字这一关。
但是书太少了,一直到武帝时期,两阁的书籍,才有596家、13269卷。司马公写史记,资料大多是这两阁内的藏书。到宣帝后,几百年的时间,书籍突破三万余卷。但是王莽篡汉,天禄阁与石渠阁又付之一炬。
战争总是这样,文明的种子收集需要千年百年,但毁灭他们,只需要一把火。
巨子是经历过始皇朝堂的人,他有些怔愣,他的记忆无法不去想当年那场浩劫。
第65章
巨子还记得,当年始皇统一六国后,天下初定,然而推行郡县制的过程中,却遭遇了来自文人的激烈反对。其中,齐人淳于越的声音最为尖锐。他站在朝堂之上,言辞激烈,主张恢复古制,分封子弟,认为唯有如此才能稳固江山。他的话语如同一把利剑,直指始皇的心腹。
秦皇端坐于龙椅之上,面色沉静,眼中却闪过一丝冷意。他微微侧首,看向站在一旁的丞相李斯。李斯心领神会,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淳于越之言,实乃以古非今,扰乱朝纲。臣以为,天下既已一统,当以法为纲,以吏为师,不可再容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方接过话茬,顺水推舟,“李卿所言极是。天下归一,岂能再容百家争鸣?传朕旨意,凡非秦记之史书,非博士官所职之诗、书、百家语,悉数焚毁。敢有私藏者,严惩不贷。有敢以古非今者,族诛!”
李斯领命,随即下令天下焚书。一时间,火光冲天,典籍化为灰烬,文人学子无不痛心疾首。然而,秦始皇还是知道书籍的重要,烧毁的书重要的有备份,六国典籍全归于咸阳宫中,以备后世查阅。
还下了律令,民间凡有私藏书
籍者,秦法严惩,自此,秦再无私学。
魏倩是知道这个故事的,毕竟想推行新政,郡县制是一个开端,从没有人用过治国,秦之前全是分封制,这是一道分水岭,中间没有任何缓冲。
所以只能以最激烈,最偏激的方式,让天下人只有这一个选择,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郡县制就这样推行了下去。
然而,命运弄人,秦朝覆灭后,项羽率军攻入咸阳,怒火中烧的他下令火烧阿房宫。熊熊烈火中,阿房宫与咸阳宫珍藏的六国典籍化为灰烬,随风飘散。项羽站在火光之中,目光冷峻,满心仇恨。
后世之人谈及此次文化浩劫,往往将罪责归于秦始皇与李斯。
司马迁是项羽粉丝,春秋笔法就上来了,并不去叙述始皇这法案的前因后果,只写道,【(李斯)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古今圣王,自大禹起,再到尧舜,讲究一个‘德被天下’,这种东西,秦没有。秦认同商君书,天下人并不认同商君书。这个时候始皇想改天换地,那这片土地上只能有一种声音,就是他的政令,秦的法律。
这场浩劫里,秦好歹是为了郡县制不得不为,天下分封太久,互相不认是周人了,只道齐人,魏人,楚人。
项羽那个屠夫,他的一把火,让那场文化浩劫,再无转圜之地。
想到此,魏倩觉得,还好她来了,至少守住了咸阳,守住了天下藏书,尤其是医学。
先秦医学全没了,能找到的最早的医书都是三国时华佗的。
她的图书馆书尽可抄录,待吕后一朝,她会复制,每个大城都有这么一个大型图书馆,那么这些书籍泛滥,再不是孤品后,文明的载体就不再易碎,而是大道至简。
巨子是墨家领袖,他懂魏倩这一步的意义,那些被抢走的书,又将返还于天下人,他握着计划书有些抖。
喉咙也泛起了苦涩意,这明明是一件好事,可是他却难忍悲切,当年的场景历历在目,看似遥远,其实距今不过才十几载。
贵族王侯永远都不会懂,每一本书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才得出结论,写于纸上。他们为了自己的私欲,尽可焚之,而今,这些先辈书籍智慧终于向天下人敞开。
“魏相欲办大事,墨家定会不负所望,这两座书阁,必会最快的建立起来。”
魏倩点点头,看着窗外春色,“倩信巨子之能。”
……
她坐马车回府之后,见张不疑向她挥手,她笑着走过去。如今张不疑比她高很多,魏倩一米七,他有一米八五。
按记载项羽一米九二,以前的孔子,两米二。刘邦一米八,张良传记里也是一米八。
张不疑自十四岁起就在魏府吃住,魏倩长身体的时候很讲究营养,她很在乎自己的身高。因为这个时代很多人营养跟不上,比较矮,结果她自个没长多少,张不疑这吃麻麻香的蹭蹭长。
“安歌。”
张不疑看她回来,从正厅起身不见外的跟着她往后院走。
进了房里就暖和了,魏倩取下披风,西筠帮她着。
“怎么了?”
张不疑因为人手够了,长安也开了一家报社,两家一起弄。
“你猜,我的报社都有谁来投了?”
他给自己倒了杯水,扬了眉目,苦尽甘来不过如此。
魏倩自然知道,如果百家知道了报纸作用,会有什么连锁反应,舆论掌握在谁的手里,谁就有话语权。
百家争了那么多年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话语权。
她看着这副模样的张不疑,“谁啊?”
张不疑哈哈大笑,“我不说。”
魏倩白了他一眼,“德性。”
张不疑轻哼了一声,“反正啊,就是陛下朝堂,都不一定有我报社的贤才多。”
魏倩咳了咳,“不要做梦,纵使是陆贾,在朝堂也排你爹后面的后面。”
张不疑咦了一声,“我爹这么厉害吗?”
虽然刘邦朝堂功臣们发疯,但文臣们还是很牛逼的,能挤进来的,可谓之当世大才,只是聪明人喜欢看热闹,不想去帮老板调节矛盾罢了。
魏倩为人矜持的点点头,“还成吧,但没有我厉害。”
张不疑表示肯定,他可是弄报纸的,每次朝堂给他能放的新闻,交代下来的任务,都是魏相欲办xx事,萧相正在xx事。
他爹,他没印象。
也就是张良不在这里,不然非得让他好大儿知道,什么叫爱的教育,棍棒底下出孝子。
吕后与人一道商议朝服,毕竟开国了,官服得统一一下,她在后宫也听说前朝事不成规矩惹人发笑。
她招来一个内侍,“明日下了朝会,请魏相前来。”
“诺。”
魏倩现在的作息非常规律,下午五点前会将晚食吃好,去泡个澡,洗漱完,擦完护肤品,看会书,这时代的书最催眠了,她八点前就睡了。
然后凌晨四点就起床了,吃点早食就准备去上朝。这与上班一样,她去上朝的时候一身书生袍服,墨发高束,再戴个书生帽子,发丝掩里面,很是方便。
巨子一惊,能让魏相称得上是大事的,必然是天大的好事。
他忙请人进去,弟子倒上了茶。
魏倩入席,与他相对而坐,她将图书馆的计划书给予巨子。
巨子接过计划书,目光在纸页上迅速扫过,眉头渐渐皱起,随即又舒展开来,眼中闪过一丝惊叹。他抬起头,看向魏倩,语气中带着几分敬佩,“魏相,这次藏书阁之构想,确实非同凡响。不仅规模宏大,且藏书分类、阅览区域、机关设计皆独具匠心,尤其是这‘天工阁’的设计,竟能将墨家机关术与藏书结合,实乃前所未有。”
魏倩笑着与他说道,“这不仅仅是藏书馆。”
巨子手一顿,想到了什么,有些不可思议,“愿闻其详?”
这个时代的书很珍贵,极其珍贵,加上始皇不许民间私藏书的法令,这导致,拥有书籍的人,基本上都是法外狂徒。
这些人,基本都是六国的贵族,要么就是百家的领袖人物,秦法管不到。
魏倩也不与他卖关子,“这是图书馆,咸阳建一栋,长安建一栋,咸阳有天下藏书,而今陛下欲解开私蓄书的法令,让万民皆能读书识字。这图书馆,长安学府的学子皆能入,但不能损坏书籍,否则按原价赔偿。其余百姓进去,五十钱一个时辰,每三日可进一次。”
魏倩看巨子的表情渐渐肃目,她继续道,“这是千古以来的第一座对外开放的藏书阁,陛下为取名为天禄阁与石渠阁。这书阁注定名垂青史,巨子可敢接下这一任务?”
其实世界上最早的国家档案馆和图书馆,还真是刘邦建的,他虽出身市井,却比始皇项羽眼光长远得多。
他当年入咸阳,萧何搬走了一些咸阳宫的户籍与典籍,一统天下后,刘邦便下令建了天禄阁与石渠阁,可供文人读阅。
然后怕百姓真的全目不识丁了,官员审核里就有教百姓识字这一关。
但是书太少了,一直到武帝时期,两阁的书籍,才有596家、13269卷。司马公写史记,资料大多是这两阁内的藏书。到宣帝后,几百年的时间,书籍突破三万余卷。但是王莽篡汉,天禄阁与石渠阁又付之一炬。
战争总是这样,文明的种子收集需要千年百年,但毁灭他们,只需要一把火。
巨子是经历过始皇朝堂的人,他有些怔愣,他的记忆无法不去想当年那场浩劫。
第65章
巨子还记得,当年始皇统一六国后,天下初定,然而推行郡县制的过程中,却遭遇了来自文人的激烈反对。其中,齐人淳于越的声音最为尖锐。他站在朝堂之上,言辞激烈,主张恢复古制,分封子弟,认为唯有如此才能稳固江山。他的话语如同一把利剑,直指始皇的心腹。
秦皇端坐于龙椅之上,面色沉静,眼中却闪过一丝冷意。他微微侧首,看向站在一旁的丞相李斯。李斯心领神会,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淳于越之言,实乃以古非今,扰乱朝纲。臣以为,天下既已一统,当以法为纲,以吏为师,不可再容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方接过话茬,顺水推舟,“李卿所言极是。天下归一,岂能再容百家争鸣?传朕旨意,凡非秦记之史书,非博士官所职之诗、书、百家语,悉数焚毁。敢有私藏者,严惩不贷。有敢以古非今者,族诛!”
李斯领命,随即下令天下焚书。一时间,火光冲天,典籍化为灰烬,文人学子无不痛心疾首。然而,秦始皇还是知道书籍的重要,烧毁的书重要的有备份,六国典籍全归于咸阳宫中,以备后世查阅。
还下了律令,民间凡有私藏书
籍者,秦法严惩,自此,秦再无私学。
魏倩是知道这个故事的,毕竟想推行新政,郡县制是一个开端,从没有人用过治国,秦之前全是分封制,这是一道分水岭,中间没有任何缓冲。
所以只能以最激烈,最偏激的方式,让天下人只有这一个选择,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郡县制就这样推行了下去。
然而,命运弄人,秦朝覆灭后,项羽率军攻入咸阳,怒火中烧的他下令火烧阿房宫。熊熊烈火中,阿房宫与咸阳宫珍藏的六国典籍化为灰烬,随风飘散。项羽站在火光之中,目光冷峻,满心仇恨。
后世之人谈及此次文化浩劫,往往将罪责归于秦始皇与李斯。
司马迁是项羽粉丝,春秋笔法就上来了,并不去叙述始皇这法案的前因后果,只写道,【(李斯)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古今圣王,自大禹起,再到尧舜,讲究一个‘德被天下’,这种东西,秦没有。秦认同商君书,天下人并不认同商君书。这个时候始皇想改天换地,那这片土地上只能有一种声音,就是他的政令,秦的法律。
这场浩劫里,秦好歹是为了郡县制不得不为,天下分封太久,互相不认是周人了,只道齐人,魏人,楚人。
项羽那个屠夫,他的一把火,让那场文化浩劫,再无转圜之地。
想到此,魏倩觉得,还好她来了,至少守住了咸阳,守住了天下藏书,尤其是医学。
先秦医学全没了,能找到的最早的医书都是三国时华佗的。
她的图书馆书尽可抄录,待吕后一朝,她会复制,每个大城都有这么一个大型图书馆,那么这些书籍泛滥,再不是孤品后,文明的载体就不再易碎,而是大道至简。
巨子是墨家领袖,他懂魏倩这一步的意义,那些被抢走的书,又将返还于天下人,他握着计划书有些抖。
喉咙也泛起了苦涩意,这明明是一件好事,可是他却难忍悲切,当年的场景历历在目,看似遥远,其实距今不过才十几载。
贵族王侯永远都不会懂,每一本书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才得出结论,写于纸上。他们为了自己的私欲,尽可焚之,而今,这些先辈书籍智慧终于向天下人敞开。
“魏相欲办大事,墨家定会不负所望,这两座书阁,必会最快的建立起来。”
魏倩点点头,看着窗外春色,“倩信巨子之能。”
……
她坐马车回府之后,见张不疑向她挥手,她笑着走过去。如今张不疑比她高很多,魏倩一米七,他有一米八五。
按记载项羽一米九二,以前的孔子,两米二。刘邦一米八,张良传记里也是一米八。
张不疑自十四岁起就在魏府吃住,魏倩长身体的时候很讲究营养,她很在乎自己的身高。因为这个时代很多人营养跟不上,比较矮,结果她自个没长多少,张不疑这吃麻麻香的蹭蹭长。
“安歌。”
张不疑看她回来,从正厅起身不见外的跟着她往后院走。
进了房里就暖和了,魏倩取下披风,西筠帮她着。
“怎么了?”
张不疑因为人手够了,长安也开了一家报社,两家一起弄。
“你猜,我的报社都有谁来投了?”
他给自己倒了杯水,扬了眉目,苦尽甘来不过如此。
魏倩自然知道,如果百家知道了报纸作用,会有什么连锁反应,舆论掌握在谁的手里,谁就有话语权。
百家争了那么多年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话语权。
她看着这副模样的张不疑,“谁啊?”
张不疑哈哈大笑,“我不说。”
魏倩白了他一眼,“德性。”
张不疑轻哼了一声,“反正啊,就是陛下朝堂,都不一定有我报社的贤才多。”
魏倩咳了咳,“不要做梦,纵使是陆贾,在朝堂也排你爹后面的后面。”
张不疑咦了一声,“我爹这么厉害吗?”
虽然刘邦朝堂功臣们发疯,但文臣们还是很牛逼的,能挤进来的,可谓之当世大才,只是聪明人喜欢看热闹,不想去帮老板调节矛盾罢了。
魏倩为人矜持的点点头,“还成吧,但没有我厉害。”
张不疑表示肯定,他可是弄报纸的,每次朝堂给他能放的新闻,交代下来的任务,都是魏相欲办xx事,萧相正在xx事。
他爹,他没印象。
也就是张良不在这里,不然非得让他好大儿知道,什么叫爱的教育,棍棒底下出孝子。
吕后与人一道商议朝服,毕竟开国了,官服得统一一下,她在后宫也听说前朝事不成规矩惹人发笑。
她招来一个内侍,“明日下了朝会,请魏相前来。”
“诺。”
魏倩现在的作息非常规律,下午五点前会将晚食吃好,去泡个澡,洗漱完,擦完护肤品,看会书,这时代的书最催眠了,她八点前就睡了。
然后凌晨四点就起床了,吃点早食就准备去上朝。这与上班一样,她去上朝的时候一身书生袍服,墨发高束,再戴个书生帽子,发丝掩里面,很是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