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两人一路走到天禄阁的最高层,站在栏杆边,俯瞰整个长安。微风拂面,发丝被风轻抚,刚洗完的头发细碎的散发很多,风一吹过,便随风而摆,魏倩的心情也随之舒畅了许多。
  她转头看向巨子,语气温和,“巨子辛苦了,天禄阁的建造比我想象中还要完美。”
  巨子闻言,脸上露出欣喜之色,连忙摆手道,“魏相过奖了,这都是您的指点有方,我不过是按图索骥罢了。”
  魏倩哈哈大笑,她还记得巨子第一次见她,恨不得捶死她的样子,这算不算另类的前倨后恭?不过天禄阁的建成确实离不开他的辛勤付出。
  这里将承载圣贤书,也将承载几千年历史,智慧工艺,医学。
  没想到吧,汉初对于现代来说是公元前,但汉初学的历史也是上下五千年,只是上古文字晦涩难懂。
  “接下来,我们去石渠阁看看吧。”魏倩提议道。
  巨子点头应下,两人又乘上马车,在部曲护卫下去往咸阳,前往石渠阁,石渠阁的建造风格与天禄阁略有不同,更加注重实用性。魏倩仔细查看了藏书阁的布局和书架的设计,提出了一些关于通风和防潮的建议。
  “这里的书架可以再高一些,方便存放更多的典籍。”魏倩指着书架说道。
  巨子点头称是,随即吩咐工匠进行调整。
  验收完毕后,魏倩站在石渠阁的门口,抬头望向天空。夕阳西下,天边泛起一片绚丽的晚霞。她深吸一口气,心中感到一阵轻松。
  “魏相,今日辛苦您了。”巨子走上前,语气甚为恭敬。
  魏倩摇了摇头,“巨子不必客气,这是我分内之事。倒是你,连日操劳,也该好好休息一下了。”
  巨子笑了笑,“修建天禄阁时,皇后准许百家学子进入咸阳宫,抄写典籍,如今应是抄得差不多,魏相来了咸阳,要一道去看看吗?”
  “那走吧。”
  咸阳宫的藏书阁内,阳光透过高高的窗棂洒进来,映照在堆积如山的竹简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偶尔传来学子们低声讨论的声音。
  百家学子们身着素色长袍,手持毛笔,伏案疾书,将竹简上的文字一字一句地抄录在魏女纸上。
  这些纸张轻薄柔韧,比竹简更加便于书写和携带。学子们几年前对这种新奇的书写材料感到惊讶,后来很快便适应了它的便利。
  他们小心翼翼地蘸墨,笔尖在纸上轻轻滑过,留下一行行工整的字迹。每一张纸都被他们视为珍宝,生怕一不小心弄皱或污损。
  “这纸真是神奇,写起来比竹简顺手多了,昔日供不应求,甚为名贵,而今赠与我们抄书,还应有尽有。”一名年轻的学子低声感叹道,手中的笔不停,继续抄录着《商史》中的篇章。
  “是啊,魏相真是奇才,竟能造出如此精妙之物。听说天禄阁,石渠阁,我们日后都能去,不需银钱,可尽览天下之书。”旁边人点头附和,眼中满是钦佩。
  藏书阁内,竹简被整齐地摆放在长案上,学子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翻阅竹简,有的负责抄录,还有的负责校对。
  他们的动作虽然忙碌,却井然有序。偶尔有人遇到看不清的字句,便会低声请教身旁的同僚,或是查阅一旁的注释。
  时间一天天过去,竹简的数量逐渐减少,而抄录好的纸张却越来越多。学子们的手指因长时间握笔而微微发酸,但他们却没有丝毫懈怠。
  每个人都深知,这是一项意义非凡的工程,不仅是为了保存这些珍贵的典籍,更是为了将知识传播得更远、更广。
  昔日秦军手持火把,冲入各地的藏书阁、学宫,甚至百姓家中,将一摞摞竹简、书册堆放在空地上。火光冲天而起,浓烟滚滚,遮天蔽日。竹简在火焰中噼啪作响,化为灰烬,随风飘散。
  “烧!全部烧掉!”一名军官厉声喝道,手中的鞭子挥舞着,驱赶着那些试图阻拦的贤者和百姓。
  “这些可都是先贤的智慧啊!怎能如此毁掉!”一名年迈的老者跪倒在地,老泪纵横,双手颤抖着试图从火堆中抢出几卷竹简。
  “大胆!竟敢违抗圣旨!”士兵一脚将他踢开,竹简落入火中,瞬间被火焰吞噬。
  那时的惨剧对于百家大贤来说,历历在目,稷下学宫,民间私学,皆被封闭,他们以为今后万古如长夜,却没想到,如今柳暗花明,太阳重新升起。
  高高在上的
  君王,不会知道一本医书需要几代人尝毒草,又对治死的疾病一遍遍记录,延续几百年从而得到的私家绝学。
  权力的火把烧着文明的脉络,他们毫无办法,当巨子将图书馆的建造与他们说,百家几乎沸腾了,皇后与后妃搬入长乐宫,便打开咸阳宫,让百家学子可去抄书。
  他们抄的书今后放在两阁,这是一份没有丝毫报酬的事,但所有人无比兴奋。
  最后一份竹简被抄录完毕,学子们将抄好的纸张整理成册,用细绳仔细捆扎,放入特制的木匣中。藏书阁内,原本堆积如山的竹简已被整齐地收好,取而代之的是一摞摞崭新的纸册。
  “终于快完成了!”看着工作量,一名学子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
  “是啊,这三个月的辛苦没有白费。”另一名学子揉了揉酸痛的肩膀,眼中满是成就感。
  藏书阁的门被轻轻推开,魏倩缓步走了进来,她目光扫过极为拥挤的藏书阁,附近的宫殿全用来堆放竹简了,还是难以堆下,看着整齐摆放的纸册,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诸位辛苦了。”魏倩的声音温和而有力,学子们纷纷起身行礼。
  “魏相,幸不辱命,除了看不清字迹的,所有可抄典籍均已抄录完毕,还有些许杂文,也快了。”一名年长的学子上前禀报道,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
  魏倩点了点头,走到一摞纸册前,随手翻开一页,仔细查看上面的字迹。纸上的字迹工整清晰,墨色均匀,显然学子们用心至极。
  “很好,诸位做得非常出色。”魏倩合上纸册,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这些典籍不仅是先贤智慧,更是我们今后的根基。诸位今日之功,必将载入史册,先人栽树后人乘凉,他们会感激你们的。”
  学子们闻言,脸上纷纷露出激动之色,自己参与了一项伟大的事业,而这些纸册将成为后世学子研读经典的宝贵资源。
  “接下来,这些纸册不会再束之高阁,置于天禄阁,石渠阁,供天下学子研读。”魏倩继续说道,“我让巨子将你们的名字记来,寻天禄阁中一面墙,将诸位名字记在上面,功劳就应该被铭记。今后哪怕诸位从学府毕业了,也可以自由出入两阁。”
  百家大贤说抄圣贤书,百家一起挑选字写得最好的,共挑了五百人,百家自己的经典,大贤他们自己抄,免得被人乱改,他们不相信对家。
  学子们纷纷欢呼,眼中热切无比,有人大喊道,“魏相千秋!”
  众人纷纷齐声道,“魏相千秋!”
  “好了好了——诸位可莫说僭越之言,”魏倩看着眼前这些年轻的学子,心中感到一阵欣慰。这些纸册将如同一颗颗种子,播撒在天下学子的心中,生根发芽,开出智慧的花朵。
  “诸位,辛苦了。”魏倩再次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
  学子们齐声应道,“为天下学子,我等义不容辞!”
  藏书阁内,阳光依旧洒落,映照在那些崭新的纸册上,仿佛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诸位,今日的成果离不开你们的辛勤付出。明日我将于府上备下宴席,诸位一道宴饮,如何?”魏倩朗声说道。
  学子们闻言,脸上露出欣喜之色,纷纷道谢。
  魏倩与巨子告辞,望他明日定要来,巨子摆摆手,“魏相,我明日得赶回长安,修改一下,学子们玩好便可,我与那些老人去了,他们就没这松快劲了。”
  “好,倩先告辞了。”
  “魏相慢走。”
  她坐马车准备回魏府,今晚她突然回来,估计府上都惊一下,毕竟她一直在长安,甚少回咸阳,魏母已经回府了,还有她的兄长与弟弟。
  魏倩走进魏府的时候,魏府都准备睡下了,魏母看她浩浩荡荡的回来,忙迎出来,握着她的手,“安歌怎么这个时候回来了?”
  魏倩任她握着,她身上有些薄汗,此时虽然没有全球变暖,但三十几度还是比较热,更何况她奔波一天了。
  “阿母,我饿了,来咸阳处理点事,忙活了一天。”
  幸好中午拉住巨子吃了午食才出门,不然她会饿到低血糖犯了。
  魏母一听女儿饿了,连忙吩咐下人准备饭菜,一边拉着魏倩的手往厅堂走,一边心疼地说道,“你这孩子,忙起来连饭都顾不上吃,身子怎么受得了?快进来歇歇,饭菜马上就好。”
  魏母见她脸色有些苍白,连忙吩咐侍女端来一碗温热的汤,递到魏倩手中,“先喝点汤暖暖胃,饭菜马上就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