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韩信警惕地看着他。
  刘邦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语重心长,“你想想,你这一身本事,若是带进棺材里,岂不是可惜?”
  三碗酒下肚,刘邦开始数落韩信的颓废,“你看看你现在,整天窝在府里,不是下棋就是发呆,哪还有当年背水一战的威风?”
  韩信冷笑,“威风?臣的威风早被陛下折没了。”
  “放屁!”刘邦一拍桌子,“朕折你什么了?你造反未遂,朕都没杀你,还让你当淮阴侯,锦衣玉食地养着,你还想怎样?”
  韩信不说话了,闷头灌酒。
  刘邦盯着他看了会儿,忽然叹气,“你啊,就是心思太重。朕最近琢磨着,大汉该有一部
  兵书。”
  韩信嗤笑,“所以就想起臣了?”
  “对啊,你韩信用兵如神,不把本事传下去,岂不是可惜?”刘邦凑近了些,“再说了,你整天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干点正经事。”
  韩信沉默片刻,摇头,“臣没兴趣。”
  刘邦也不急,慢悠悠道,“听说最近匈奴又犯边了……”
  韩信猛地抬头。
  “朕本来想派你去。”刘邦叹气,“可你这副半死不活的样子,朕怎么放心?”
  韩信攥紧了酒碗,指节发白。
  韩信嗤笑,“臣要兵权,陛下给吗?”
  刘邦面不改色,“兵权没有,但朕可以让你儿子袭爵时多加五百户食邑。”
  韩信一愣,“……臣还没儿子。”
  刘邦大手一挥,“那正好!赶紧娶妻生子,朕亲自给你指婚!”
  “……”
  韩信扶额,彻底没脾气了。
  最终,韩信还是接下了这差事。
  倒不是被刘邦说服了,而是他突然意识到——若是真能把毕生所学著成兵书,或许千百年后,世人提起韩信二字时,想起的不再是他的落魄,而是他的韬略。
  刘邦走的时候,心情大好,回头冲韩信喊道,“好好写!写好了朕请你喝酒!”
  韩信站在府门口,看着皇帝的马车扬长而去,半晌,啧了一声。
  ——这无赖,倒是真会拿捏人心。
  张不疑在书房里折腾了七个日夜。
  青竹条散落一地,他的指尖被篾片划出细小的伤口,案几上摊着被桐油浸透的桑皮纸。侍从看着自家公子难得狼狈的模样,忍不住劝道,“何不去琅嬛阁买把现成的...”
  “你懂什么。”张不疑头也不抬,正用丝线将二十八根竹骨细细绑紧,“魏相是缺稀罕物的人吗?琅嬛阁是她家的,我去那买东西送,那不跟你一样缺心眼吗?”
  伞面用的是蜀地的蜀锦,对着光能看见暗绣的星图——那是仿照的星空。伞骨里藏着机关,轻轻旋动榫卯,就可以变一把杀人的伞刃。
  最精巧的是伞柄。张不疑将祖传的羊脂玉韘嵌了进去,玉上天然的红沁恰似一枝红梅,魏倩定会喜欢的,张不疑有些得意的想。
  芒种那日又逢大雨,张不疑撑着伞又抱着一把伞去魏府。
  魏倩心情郁郁良久,上回她都随班玉去玩了,应该是好了,这几个月他送了老多礼物,他记忆里的魏倩是穿着各种颜色的衣裙,极为美丽的样子。
  前几个月,白色发带,白色绢花,还有一身白衣,整个人都脆弱了些。
  仿佛失去了色彩,成了小白花一般。
  如今好不容易换了身青衣,但好歹是换颜色了,他想送礼物,魏倩又没有缺的东西,那只能亲手做了。
  买的话,他买的东西,肯定够不上帝后常送的首饰贵重。
  “你做的?”魏倩瞥见伞檐垂下的青穗结着特殊绳结——那是用来祈福的平安扣。
  张不疑打开伞,把伞柄往她手里一塞,“试试。”
  伞面转动的瞬间,细看在雨中微微发亮。魏倩诧异地抬头,正对上青年得意的目光,“用夜明珠磨上去的。”
  她虽然想吐槽张不疑的审美,不过看到伞柄上的玉,罢了,反正不会用上这把伞,就当收藏了。
  “咦,这怎么还有小字?”
  张不疑深藏功与名的负手走了。
  魏倩瞥他,“德性。”
  魏倩在烛火下看见这行小字,
  愿为青檐三尺霁
  与君同看万里春
  她将伞负于身后,做作的踱步去张不疑身边,“呀,上回我还记得张公子写诗一抹黑,这次居然写上两句了,大进步。”
  张不疑哼了一声,“不过诗而已,我信手拈来。”
  “那你再写两句。”
  气氛为之一静。
  张不疑转身去房内,“今日下雨,没有灵感,下回一定。”
  魏倩哧的一笑。
  魏倩看了看手中伞,又看了看屋外的雨如天河倾泻,雨水砸在青石板上,溅起无数细碎的水花。檐角垂下的雨帘连成一片。
  魏倩正好无聊,忽然撑开伞,踏入雨中。
  “喂!”张不疑从房内探出头,“你干什么?”
  “试试伞啊。”她回头,雨丝在伞沿碎成晶莹的珠子,“张大才子不是说‘与君同看万里春’吗?”她故意咬重那四个字,“现在——”
  一道闪电劈亮天际,雷声轰隆而至。魏倩话音一转,“现在可是与君同听万里雷。”
  张不疑黑着脸冲出来,一把将人拽回廊下,“魏!倩!”
  她笑得前仰后合,伞面的雨水甩了他满脸。张不疑抹了把脸,突然抢过伞柄一旋——
  夜明珠粉在雨幕中流转,水珠落下,配着伞里的图案,恍如星河倾泻。
  “……”
  “哼。”张不疑把伞塞回她手里,“现在能夸句好看了?”
  魏倩望着伞骨间闪烁的微光,忽然亲在他脸颊,“伞还是有些丑。”
  “但光很好看。”
  雨声渐密,青檐下的三尺晴空里,有人耳尖红透,有人言笑晏晏。
  ……
  魏倩这一年过得很平静,大汉开国后的第三年,就这般过去了。由于刘邦不设年号,她只能这么算了,这个时候张苍的历法还没有编出来。
  现在用的日历是夏历,就是略微粗糙的农历,经过代代改良成了后世的夏历,现代的农历。
  夏朝很遥远,但那么遥远的时间,居然有了文明,且放在现代用也不时。
  还有周易,道经。
  魏倩越学越觉得受益良多。
  大汉四年,长安城的柳絮又开始飘了,纷纷扬扬,像一场温柔的雪。魏倩站在未央宫的台阶上,望着远处忙碌的工匠们——他们正在修建新的宫室,作帝王寝宫。
  这一年,天下太平,百姓休养生息。
  郦食其走后,御史大夫变为了周昌,他有些口吃,死板,但为人极为忠义较真。
  大梁的新城建了三分之一,街道宽阔,水渠纵横,商铺林立。魏倩每隔几月就会回去看看,每次都能发现新的变化——城东的学堂建成了,城南的市集热闹非凡,城西的工坊里,匠人们正在试验新的织机。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魏倩近来迷上了《周易》。
  她常常在书房一坐就是半日,对着竹简上的卦象沉思。张不疑偶尔过来,见她眉头紧锁,便故意打岔,“魏大丞相,这是要改行当卜者了?”
  魏倩头也不抬,“卜者不敢当,但若能窥得几分天机,倒也不错。”
  张不疑在她对面坐下,随手拿起一枚铜钱,在指尖翻转,“那不如给我算一卦?”
  魏倩瞥他一眼,“你?卦象上写——‘此人嘴欠,宜静不宜动’。”
  张不疑大笑,铜钱叮地一声落在案
  上,竟是乾卦。
  魏倩一怔,随即摇头,“……倒是好卦。”
  乾为天,刚健中正。
  ——倒是像他。
  张不疑凑过来,“怎么了?”
  魏倩收起来,“夸你是个好人。”
  夜深人静时,魏倩看着大梁有条不紊的建设,偶尔会想二十年后的光景。
  那时刘邦早已故去,吕后或许也已不在。文帝即位,天下真正进入“文景之治”的盛世。而她,或许无用武之地,可以回到大梁,做一个闲散的城主。
  每日看看书,种种花,偶尔和张不疑斗斗嘴。
  没有朝堂纷争,没有权力倾轧,只有一座繁华安宁的城,和一段平静悠长的余生。
  想到这里,她忍不住笑了笑。
  窗外,春风拂过树梢,带来一阵沙沙的轻响。
  ——岁月静好,不过如此。
  树欲静而风不止。
  刘邦一朝最重要,也最危险的事情来了,在大汉四年,上演了。
  第96章
  大汉四年,夏。
  未央宫的荷花开了,戚夫人一袭素纱裙立在池畔,指尖掐断了一支并蒂莲。粉白的花瓣坠入水中,惊散了锦鲤。
  “如意才七岁,就能背诵《论语》全篇。”她忽然开口,声音轻得像叹息,“前日陛下考校他兵法,他竟能说出十则围之的道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