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她于灯下,温软柔声里,自有着韧劲,我坐于烛火摇曳下的桌案旁,静听她娓娓道来。旧朝祖宗陵寝之乡亦不能自保,于东京时,思及故国,同学每夜泣声泪下,当同盟会邀他时。将革命二字砸在他心里,他便引我为同志,以实力行革命之事,在他激昂进取声里,一道随孙先生将革命砸向了旧朝。
  她父亲便是这旧朝的官员,我的恩公,革命成功的消息振奋四野八荒,北平大乱之时,策马急奔回家,老爷府里只剩孤女病卧。从鬼门关回来,病去如抽丝,她清减得似要随清风去,我与她说话时,总是小心些,免得她伤怀旧景。
  却未曾想她怀着这样心思,还如此大胆诉诸于口,她且年幼,以前未出绣房,今遭大难,病体缠绵孤苦仃俜时,难免会找寻依托。一如我于东京得热病,幽恨伤情时,遇清水小姐,亦与她生诸多爱慕。
  这些事在如今她心里很重,但会随时间淡在她成长之路,淡在书海与意气相投的同学里。思及哑然失笑,看着她镇重的眼脸,抬手揉了揉她柔软的头发。至于见足便非贞白之身,更是旧谈,她于学校见闻新思想,会慢慢洗刷掉这些旧事。
  我并未拒绝她,阿娘也孤身一人,与她正好有个依靠,也不愿此时再有什么不如意之事往她敏感伤口洒盐。未来她也许豁达,与情郎爱慕时思及幼时大胆与男子表白,会羞怯生恼,那也是日后的事。
  “那家中诸事,便请肖妹多费神了。但思想差了些,共和国中人人平等,平权,这是我将一生所奋斗之事。妾婢都应随旧朝一同葬了,读了这么些书,怎还往回走了。”
  “肖妹出生名门,又聪慧秀美,日后看上了旁的同学,不论是何种身份,都是配得上,可别看低了自己。”
  肖繁听了脸上的红晕退了,她听得出言外之意,他仿佛交待遗愿一般,他将赴战场,他未拒绝她,也未答应她,只道她未来会遇见更好的人。清时的肖繁不理解,汉时的肖繁也不理解,但她还是应下来。
  每个世道总有些英雄,在为志向赴汤蹈火时,她不应阻拦,她看着他,“郎君,我纵使去学校,也会照顾好家里的。”
  虽然她才是那个被照顾的人,她想去学校,读他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她虽然不懂,但她被人人平等给吸引住了视线。“郎君不必多想,我不能嫁给郎君,能识郎君,得一处容身之所,去学校学习,也是我此生无憾。”
  他投身革命之事,不顾家眷尚且不顾,又安得计较生死,乳娘之事,自当有我一力而为,于是肖繁看着他,眼中带泪,又铿锵有力。
  “今夕星辉灿灿,安知明夕不黑云漫天邪?家国家国,家国全赖郎君一般志士。”
  夜已深重,瑟瑟寒风吹刮着门窗飒飒作响,高大的影子随灯烛摇拽,她面目苍白,还带着三分病色,我思及她身子,又将外裳脱下披她肩上。
  “身子既便大好,也比常人弱些,我在军校里练久了,出来后又随革命军奔走,身子骨强硬着,你得好生顾好自己,不然还说什么顾及家中诸事呢?”
  她心窍素来比旁人敏感些,却不料通透至此,若世道稍安稳些,纵使她年幼,也能许她琴瑟和鸣。桌上厚重书里,还夹着黄将军的书信,我并非她口中如孙先生般巍巍荡荡的志士,却也非凉薄无血肉之人。
  青天白日旗下,孙先生金铁百炼之性,负凤凰千仞之气,而今贤者束手坐困,为军人辈自首当其冲,岂有坐视之理。
  “肖妹虽柔弱,然心性坚韧,足以让兄长托付家事。我今北去之地,皆袁腹地,为革命军党隐去名姓,不会牵连家中,可刀枪下诸多艰险生死难料,忠孝难两全,阿娘含辛茹苦养育多年,我不能再侍奉左右,若兄长再不能回,她视你为亲囡,你多看顾她些。”
  指腹擦过她尚稚嫩的脸颊,拭去清清泪花,“家里只有阿娘与你,兄长不在,万事当心些,万不能落下学业,读书可以强己可以强国,肖妹刚中柔外,纵是女子辈,亦不输须眉。我不能与阿娘告别,你替我将书信交与她,我不是坚强的人,见不得她悲泣模样。”
  听她诉完,夜深露重,起身送她回房,她话语里铿锵有力,却还是个只长到我胸膛的女孩,这般年幼,她在民主共和下长大,学问学得深些,必大有可为。
  原本愁于家中女眷无依,在她话语劝慰支持里,云开雾散,作囚数日的心地随之坦然而放。于此乱世,庸碌兢兢终世入棺木,有负于留倭所学,有负于苦难里四万万同胞。
  人生事事,虽无长局,历史前行,却存定数,我辈见之,而后践之,纵然死节,亦无所悔。
  我今北去。
  ————
  夜已深了,烛火在青瓷灯盏里微微摇曳,将她的影子投在宣纸上,像一抹淡墨晕开的孤鸿。
  魏倩搁下笔,指尖还沾着一点未干的墨迹。窗外一痕残月斜挂疏桐,阶下秋虫低鸣。
  ——原来写故事的人,也会被自己的字句所伤。
  就这样吧,魏倩看着写完的故事,北去的将军,走向一条必死的路,家国家国,家国全赖郎君一般志士。
  这个故事,这个时代的人可能看不懂,难以共情,不过她是知道那个激昂文字的时代的。
  权利从来不是来自于皇冠,而是来自于战场,如刘邦砸碎了秦,皇权,砸
  碎了楚,贵族,迎来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清末民国时期,那些志士们在看不见光的时代摸索前行,他们前赴后继的奔向死亡,让那个家国迎来新生。
  在慕强的时代,甚至有人质疑诸葛亮北伐的正义性,觉得弱者就应屈从强者,弱国就应归降强国,才能不将百姓拖入战场。
  可他们忘了晚清的国有多弱,人人可欺,正是先辈不屈从列强,用鲜血洒出一条路来,才使后人不被欺辱蹂躏,从来没有强弱之分,只有公理正义之分。
  她这故事会让汉初的人读起来困难,但也无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看法,也许到了某个节点,生产力爆发,拒绝阶级等级之时。民主自由之论,就会在人们心中发芽,那时的他们就看懂了。
  这时就当一个故事吧,毕竟汉时并没有文字狱,怎么都行,墨家宣传的思想,可比她的偏激太多了。
  看巨子活得好好的就知道,不过她是宰相,得收敛一些就是了,她也只准备写这一个片段,多了她遭不住。
  她还想在官场上混呢。
  魏倩搁放晾着墨迹,她有些怅然,坐了许久,其实她有点想家了,想那个人人都有精气神的时代,人心情抑郁,写的东西也就沉闷,原想开解自己,结果把自己写得更郁闷了。
  无妨,折磨完自己之后,也折磨看客,她理解了为什么作者喜欢写be,写be确实蛮带感的啊。
  这个故事,就发行在报纸上。
  写了个小故事,魏倩要开始办正事,如今巨子已经去建造大剧院了,她得培训人怎么玩舞台剧,她只需要告诉他们角色怎么玩,后面诞生出什么剧种是他们自己行业的事了。
  人都是很聪明的,举一反三是基本技能。
  但她给人做个开头示范很重要,不然全凭人自己摸索,她的大剧院就废了。
  第113章
  她得去筛选剧本,然后再去找会写的,给他故事梗概,让他续写情节,大剧院一周一场新戏,就是可以时时演,毕竟那么多人,这个看了还有其他人没看,市场很大。
  又没有其他的娱乐行业,正好,后面她可能就没有时间写东西了,毕竟开了头,其余的脑洞让他们自己来吧,他们才知道这个时代喜欢什么的,魏倩是只写自己感兴趣的。
  这个时代讲究休养生息,与现代的卷生卷死思想不一样,魏倩看到很多人想去工厂,想挣工钱,但这其实是少部分人。
  汉初的绝大部分人,都是讲究躺平,他们在腥风血雨里待太久了,需要最闲适的生活,给自己疗愈,所以该种田种田,让他们农闲的时候再去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是不可能打工的,这是汉初绝大部分人的写照。
  所以其他人工厂的工资一加再加,才能招到人,毕竟人口少。魏家是有魏倩这活招牌,很多百姓如果寻工作,就冲着魏家去的。
  所以大梁是不可复制的,诸侯想学都没有办法学,他们也很认同百姓躺平,他们也是从百姓过来的,生活本来就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该吃吃该喝喝,有个强壮的身体,万事莫强求,才能在起风的时候,有起风的资本。
  不然一个孱弱的劳累过度的身体,有什么本钱?哪怕这辈子都是个普通百姓,那有一辈子的好身体,这才是舒坦嘛。
  黄老的思想,在汉初的方方面面,配合墨农的工具,于是百姓们躺得更平了。
  可有封国的诸侯王可不躺平,他们励精图治呢。
  魏倩觉得,这只是因为百姓觉得,没有得到该得到的,所以不想多干活,诸侯们拿鞭子抽他们都没用,更何况这违法。

章节目录